辛亥革命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驱逐现代人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容闳的命运似乎恰好说明,具有现代意识与才能的个体是多么容易在中国的变革中被排挤出局。直到今日,我们似乎仍未走出这种循环。
2015年6月4日

中国与1914

中国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许多西方人读不懂中国,觉得中国学者总是悲情,部分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百年前那段历史。只有了解那段苦难,才能明白中国选择的发展路径。
2014年8月26日

与宪政擦肩而过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连清川:清政府之迟疑,与革命党之急进,一起把中国的宪政推进了坟墓。五千年历史,转瞬错失前进现代化的时机。
2011年10月24日

谁是辛亥传人?

FT亚洲版主编戴维•皮林:尽管10月天安门广场上竖起了巨幅大孙中山肖像,许多纪念活动都照计划举行。但也有一些与辛亥革命相关的纪念活动被神秘取消。
2011年10月21日

没有人民的民国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连清川: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先是革命党自娱自乐,后是上流阶层分润摘果,与人民并无关系。
2011年10月17日

媒体札记:革命百年之后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徐达内:一周以来中国社会对辛亥百年的回顾中,取向差异不仅体现在官方与网络舆论场之间,也体现在由民间意见领袖掌握麦克风的媒体渠道中。
2011年10月14日

辛亥革命与“新中国”

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马国川:辛亥革命之后,“新中国”成为抛弃一家一姓之王朝、追求中国社会进步的人士的共同奋斗目标,但至今,“新中国”的蓝图仍未完全施工。
2011年10月13日

辛亥回眸:革命远非一劳永逸

民间历史学者维舟:革命常常让人忽略发生在它之前的“小修小补”。“把中华民族从根救起”的思维惯性延续至今,然而“从根救起”最终也可能变成“连根拔起”。
2011年10月12日

辛亥革命的决定因素——民心

读者sea_song:辛亥革命成功是历史的必然——民心已成,仅此而已。但辛亥革命的问题也恰恰在此。民心求变,但不知该如何变。局面就沦为了乱世。
2011年10月11日

何兆武谈辛亥百年:革命不能只换招牌

现年90岁的中国著名学者、翻译家何兆武先生在接受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马国川采访时表示,革命不能只换招牌,不换内容,但一百年来中国的招牌换得多,实质内容变得少。
2011年10月10日

辛亥年:巨人死于感冒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连清川:辛亥前的数年,中国朝野上下的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了一场赛跑,各自都有必胜的理由,各自又牵系于偶然性的骰子。最后,骰子滚向了革命派。
2011年10月10日

让辛亥百年成为中日和解契机

日本亚太政经调研中心理事长蔡成平:日本当时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反清基地”的角色,孙文的“大亚洲主义”也引起广泛共鸣,但目前两国“解套”仍困难重重。
2011年10月10日

江泽民露面粉碎去世传闻

引发对他可能给明年最高领导层交接带来影响的猜测
2011年10月10日

辛亥百年反思“革命”

FT中文网公共政策编辑刘波: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今天我们能以如此热情投入对百年前一场剧变的回述,无疑也承载了一些现实的期望、对变革的希求。
2011年10月10日

我们还在历史轮回中打转

读者hydalisk:中国的历史就是不停在重复,至今也跳不出那个特权阶级统治的怪圈。可以肯定,我们依然在这个两千年就开始的轮回中打转。
2011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