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城市的建设与管理 - FT中文网

    洞察2015 塑造中国商业前景的五种力量

>>返回首页  
2015
纷繁复杂的商业世界,前景不明的经济大局。您的企业是否处于大趋势的“顺风”方向,或者你是否觉察到了新的机会与风险?莫让浮云遮望眼。《地平线2015:中国商业洞察与展望》为您解读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厘清明日的战略选择。
活动规则

现在参加由FT中文网与埃森哲联合推出的在线评论分享活动,就有机会获得限量版精美礼品一份(英国金融时报报纸制作特别限量版名片夹及《地平线2015: 中国商业洞察与展望 》书藉)

>>查看详情  

精彩文章抢鲜看

• 李纲:洞察2015,解读中国经济

无论走到哪里,我总是会自然地比较当地和中国的差异和差距。差异容易看得见,差距只能主观地用时间标尺来丈量……

>>浏览更多

• 中国云计算发展的务实之路

中国经理人对云计算的感觉充满矛盾:既困惑又渴望,既心动又怀疑。尽管他们大都看好这项新技术的无限潜力,但仍……

>>浏览更多

• 碳捕集和储存技术:发展与挑战

众所周知,CO2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将减排目标转变为行业的实际变化,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抑制碳排放,我们需要……

>>浏览更多

• 多极世界,长袖善舞——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

视野向外,迈步“走出去”是中国经济力量增长的自然延伸,也是必然选择。后金融危机……

>>浏览更多

• 智慧城市的建设与管理

人口集中能够成为文化、政治和经济实力的来源;城市能够吸引人才,培育创新,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浏览更多

• 金融业在中国农村的机遇

北起内蒙古草原,南至热带的海南岛,在中国大地上,半数农村家庭依然很难获得银行及其他正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服务。然而……

>>浏览更多


>>了解更多本书内容,请点击此处

FT商道
1.信贷紧缩促使中国中小企业转型
2.绿色能源:日本灾后的机遇
3.博鳌微博,百家观点
4.各国都应反思全球化的利弊
5.中国劳动报酬比重真的在下降吗?
6.政府不应盲目干预产业升级
7.国际投资者眼中的中国股市
8.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与调整

智能城市的建设与管理
作者:布鲁诺•贝尔森,帕特里斯•马萨特,肖恩•科林森
>> 点击查看更多本书内容下载PDF全文

一、从城市到智能城市

“城市”的统治地位在人类历史上是近期才发展起来的。直到近代,世界人口还主要生活在农村。在1800年,只有3%的世界人口生活在城市;一个世纪以后,这个数字仅增长到14%。但自那时起,人口分布开始不断的转向城市。2008年,世界人口首次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均等分布,并且城市人口目前仍然在持续增长。

世界人口的城市化已成为无法阻挡的趋势。据联合国预测,城市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在2030年有望增长到近60%,到2050年增长到大约70%。仅在亚洲,城市人口每年就增加4000万。

人口集中能够成为文化、政治和经济实力的来源;城市能够吸引人才,培育创新,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全球最大的25座城市已经占有了世界财富的一半以上。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5%到80%。巴西最大的城市圣保罗和泰国首都曼谷的人口各占国内人口的约10%,但却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40%以上。东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日本其他城市的三倍多。在中国,预计未来二十年中将有超过3.5亿人迁入城市。

与此同时,城市化的进程也带来了巨大风险。其中主要的风险是人口快速增长对日渐老化的基础设施造成压力,包括:油气和电力设施、供水系统、废物管理和交通基础设施。城市产生了全世界7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城市也是其他空气和水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由于城市人口众多,城市消耗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并且产生了大量废弃物。尽管很多城市从清洁供水和卫生条件等方面比其他地方更好,但实际上,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25%到50%的人口生活在拥挤的贫民区,这给居住者的健康带来很大危害。全球有超过10亿人生活在污染超标而且没有新鲜饮用水的城市里。

能源安全也非常重要。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了能源需求的增长(例如,2009年中国汽车销量上升了46%),没有城市能够实现充足的资源供应。众多人口的健康依赖于可持续发展的方案,需要实现的目标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障安全供水,以及有效处理废物。

尽管解决城市发展的潜在问题对所有城市来说都很关键,但同等重要的是,需要改善城市生活的整体体验,从而创造一个能够吸引居民和企业的环境。

由于人口的流动性和企业经营逐渐摆脱地域限制,世界成为开放的竞争舞台。这使得对居民和企业的争夺不仅发生在国内,也发生在世界各地,并且愈演愈烈。城市努力寻求其全球吸引力并努力保持。城市努力寻求其全球吸引力并努力保持。竞争形式至少有如下四种:

• 吸引企业:创造良好环境,吸引能够创造经济财富的企业和企业家。

• 吸引公共和私人经费:即争夺资金——创造就业机会和刺激经济增长的投资。

• 吸引居民:吸引多样性的居民,包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企业管理经验及富有的居民,这些人能够激励创新并带来发展的新机遇。

• 吸引来访者:吸引来访人员,包括观光者和商务旅行者。

也就是说,我们已经进入规划和管理城市的“竞争性责任”时代。埃森哲认为,能够在这个时代繁荣发展的城市就是我们所说的“智能城市”。这类城市能够同时实现和保持两个重要目标:(1)减少人口和企业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可持续的方式管理城市和提供服务;(2)创造具有吸引力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让居民、公司和政府在其中生活、工作和互动。这两个目标紧密相连,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城市提供安全环境的能力正是城市吸引力的主要方面。

二、智能城市的创建要素

智能城市的技术基础是智能基础设施:也就是将智能因素植入城市运行,使通向可持续发展和增加吸引力的进程更为标准化和产业化。

1、基于技术的基础设施

智能城市的技术基础是智能基础设施,也就是将智能因素植入城市运行,使通向可持续发展和具有吸引力的服务和居住环境的进程更为标准化和产业化。其中包括机器对机器通信、传感器、智能软件和分析工具等多种智能技术,这也使得一系列的关键能力,如高效使用电、水和气等成为可能。

智能基础设施既可以是模拟式的,也可以是数字式的。除了道路、建筑物、铁路、电力和其他公用事业网络等实体化基础设施以外,信息和通信技术也构成了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一方面它是智能城市监控和优化能力的主要基础,同时也在居民和服务提供者间实现互动。

这些技术为居民提供基本的通信、教育和娱乐服务——这是城市通向世界的窗口,但同样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智能特征的建立,在监控和管理的关键领域中人为干预被技术控制所取代。通信技术与传感器相结合,最终形成城市的“感应和反应”能力,使城市生活各个方面的协同效应最大化。我们可以看到部分城市已具备这种能力:遍布城区的摄像机和传感器联网系统能够追踪天气情况、交通流量以及犯罪活动等其他情况。

传感器也能够通过收取拥堵费帮助城市减少交通拥堵(并获得额外收入)。例如,斯德哥尔摩和伦敦将拥堵的城市中心划为额外收费区,车辆进入这些地段将收取额外费用。通行费的收取采用电子收费或自动牌号识别的方法,由此避免了司机在传统收费站停车缴费所导致的排队和时间延误。新加坡则更走在了前面,启动了动态道路收费系统,能够实时调整费用。

另一个有关智能感应和反应技术的创新案例是声频传感器的使用。声频传感器被放置在屋顶和电话杆上,能够检测到枪声并进行精确定位,使警察能够迅速作出反应而无需市民的协助。美国芝加哥和其他三十座城市目前也使用这种音频解决方案。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威尔明顿市已经启动试点项目,摄像机和传感器将用于分析交通拥堵、油耗、水质量及污水处理能力的实时数据,帮助城市做出反应……

>> 点击查看更多本书内容下载PDF全文

讨论 请发表和话题内容相关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