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 - FT中文网

    洞察2015 塑造中国商业前景的五种力量

>>返回首页  
2015
纷繁复杂的商业世界,前景不明的经济大局。您的企业是否处于大趋势的“顺风”方向,或者你是否觉察到了新的机会与风险?莫让浮云遮望眼。《地平线2015:中国商业洞察与展望》为您解读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厘清明日的战略选择。
活动规则

现在参加由FT中文网与埃森哲联合推出的在线评论分享活动,就有机会获得限量版精美礼品一份(英国金融时报报纸制作特别限量版名片夹及《地平线2015: 中国商业洞察与展望 》书藉)

>>查看详情  

精彩文章抢鲜看

• 李纲:洞察2015,解读中国经济

无论走到哪里,我总是会自然地比较当地和中国的差异和差距。差异容易看得见,差距只能主观地用时间标尺来丈量……

>>浏览更多

• 中国云计算发展的务实之路

中国经理人对云计算的感觉充满矛盾:既困惑又渴望,既心动又怀疑。尽管他们大都看好这项新技术的无限潜力,但仍……

>>浏览更多

• 碳捕集和储存技术:发展与挑战

众所周知,CO2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将减排目标转变为行业的实际变化,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抑制碳排放,我们需要……

>>浏览更多

• 多极世界,长袖善舞——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

视野向外,迈步“走出去”是中国经济力量增长的自然延伸,也是必然选择。后金融危机……

>>浏览更多

• 智慧城市的建设与管理

人口集中能够成为文化、政治和经济实力的来源;城市能够吸引人才,培育创新,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浏览更多

• 金融业在中国农村的机遇

北起内蒙古草原,南至热带的海南岛,在中国大地上,半数农村家庭依然很难获得银行及其他正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服务。然而……

>>浏览更多


>>了解更多本书内容,请点击此处

FT商道
1.信贷紧缩促使中国中小企业转型
2.绿色能源:日本灾后的机遇
3.博鳌微博,百家观点
4.各国都应反思全球化的利弊
5.中国劳动报酬比重真的在下降吗?
6.政府不应盲目干预产业升级
7.国际投资者眼中的中国股市
8.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与调整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
作者:彭亚利,李纲,王波
>> 点击查看更多本书内容下载PDF全文

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转型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的快速增长。从1978年到2010年,GDP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8% ,为世界同期之最。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中国一跃成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一段从中国从封闭隔绝向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演变的历史。

中国企业同时也在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对全球经济事务负起更大的责任,并重新确定自己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只局限于从中国自身的范围出发看问题,已经无法找到下一阶段所面临问题的答案。视野向外,迈步“走出去”是中国经济力量增长的自然延伸,也是必然的选择。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给中国带来进一步全球化的机会。

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全球化进入一个新阶段,新兴经济体异军突起。从昔日的“亚洲四小龙”,到今天的“金砖四国” ,新兴经济体成为国际经济舞台上不可忽视的力量。新兴经济体正在改变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平衡。这是一个多极世界正在崛起。这个多极世界最根本的特征就是经济实力的重新分配,经济力量从传统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倾斜。这一格局使新兴市场的进一步全球化成为可能,也为新兴经济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多极世界时代,由于各经济体更加紧密的交融和互相依赖,一个经济体是否具有全球性是决定其在多极世界中地位的关键。

多极世界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新兴市场跨国公司(Emerging Market Multinationals, EMMs)的崛起。印度塔塔,巴西淡水河谷,韩国三星,中国石油,华为,联想,宝钢等已经成为在全球经济舞台上长袖善舞的角色。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中国复旦大学的联合研究发现,18家顶尖的中国跨国企业到2007年海外资产总和已经达到1,057亿美元,占这些企业总资产的15.4% 。新兴市场跨国公司的异军突起是多极世界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它们的兴起于全球化,反过来又成为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全球金融危机尘埃未定,在西方经济和管理学界以及企业界,人们在普遍谈论后危机时代的所谓“新常态”(the new normal),即消费者的支出会减少,经济增长速度将明显放慢。由于中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远不如发达市场严重,宏观经济保持高增长,中国企业似乎没有明显感觉这样的新常态。但是,危机也迫使中国反思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在宏观经济层面,靠投资和出口驱动,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要尽快调整为靠投资、出口和国内消费平衡驱动,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在企业层面,靠低成本的粗放式制造不可持久,要转移到以创新,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的模式。金融危机也许在运营上对中国企业没有实质性的负面影响,但其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在于观念上的冲击。

一、 全球化是中国企业转型的战略选择

在全球经济尚未完全恢复之际,中国企业需要重新审视发展之路,思考两个方面的根本性问题:第一、金融危机是否意味着全球化过程将会放缓?金融危机中发达经济及其企业所暴露出的问题是否意味着西方管理思想的终结?发达市场和企业的经验是否对中国企业不再有借鉴意义?第二、现存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是否需要改变?企业是否需要重塑自我,上升到一个新的战略层面?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显而易见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反映出发达经济及其企业存在着严重缺陷,但并不代表源于西方的现代管理理念不再有借鉴意义。西方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经验仍然在许多方面代表着领先实践。作为30多年经济改革的继续,转型、改制、提高管理水平,建设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仍然是中国企业需要面对的任务。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是肯定的。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全球经济形势和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不但国家要从宏观上调整经济发展的模式,企业也要重新思考增长的模式。以往熟悉的商业模式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将不一定再有效,寻找新的模式势在必行,必须变革才能适应新的时代。前30年的改革催生了一大批初具竞争力的优秀中国企业,未来的30年,全球化的浪潮将把它们推到世界舞台的中央,它们将参与全球商业规则的制定,成为影响全球经济格局的力量。

全球化作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和重要的战略选择,已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所认可。接受埃森哲-中企联中国企业全球化之路调查的企业中,有12%的企业把全球化选为后危机时代主要的发展战略。当受访企业被问及全球化业务在公司战略中的重要性时,85%的回答“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

在新的全球化环境下,企业在人才、资本、消费者、资源和创新五个方面都面临不同于传统商业世界的改变,竞争的游戏规则也随之不同。

首先,对人才的争夺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国界的限制,特别是高端的技术创新型人才的争夺更加激烈。其次,资本的流向不再单一。发展中国家不再只是资本的接受者,也同时成为资本的输出者。第三,新兴市场的消费者群体大量涌现。他们对产品和服务有不同的要求,商家必须琢磨怎样抓住和满足这些新的需求。第四,对资源的争夺将更加白热化。争夺的焦点不仅仅是要控制资源,更重要的是如何可持续地利用资源。最后,创新的格局已经改变,新的技术、产品、服务甚至是管理制度的产生,不再是发达经济的专利,新兴市场以及企业越来越多地成为创新的发源地……

>> 点击查看更多本书内容下载PDF全文

讨论 请发表和话题内容相关的讨论